编者按:岁月流转间,奋斗铸就辉煌。2024年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回顾这一年,民生持续改善、科技向新向高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、重大战略稳步落实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、数转智改赋能产业转型升级……一桩桩、一件件,都凝聚着奋斗的力量,都见证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。
中国网推出“这一年,我们的美好事业”,讲述奋斗故事,感悟时代脉动,记录美好生活。
2024年11月23日,济南城建集团承建的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扩建项目建成通车。大桥通车后,从起步区到达主城区的出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,起步区与主城区实现高效联络,济南也从“大明湖时代”迈向“黄河时代”。
作为黄河上第一座原桥位扩建黄河大桥,黄河上跨径最大、钢桥总长最长的公轨分层合建桥梁,全国首座五位一体多功能“超级”交通综合体工程,G104京岚线济南黄河公路大桥扩建项目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。
缩塔线性控制难度大、大体积混凝土外观及防裂缝、索塔下塔柱外倾角大、既有G104黄河大桥安全防护……伴随着项目逐步推进,遇到的难题也越来越多。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针对项目建设中的各项技术难题,项目团队成立“科技攻关小组”,专项攻关,锐意进取。
缩塔线性控制难度大,攻关小组就优化工艺,迭代优化索塔爬模技术,将原方案设计的塔36节段,优化为33节段,单节高度由4.5米提高到6米,并总结编制出斜拉桥主塔快速化液压爬模施工关键技术成果。
大桥两侧主墩位于滩池范围内,施工环境复杂。如何保障桥梁的安全性?项目团队反复推敲施工方案,并最终确定采用大功率反循环钻机成孔,泥浆套箱+泥沙分离器分离沉渣,超声波成孔检测仪检测成孔质量,灌无忧设备检测桩基灌注质量,多管齐下,确保了主墩桩基全部为一类桩。
钢桁梁节间杆件构造各异,多方向空间连接螺栓群,连接关系复杂,对杆件的制作和匹配精度要求极高。项目团队从生产图、下料图、安装图多远把关,利用BIM模拟、三维CAD放样层层监控,在生产基地对杆件进行加工制造,现场继续进行试装、总拼及预拼,消除可能存在的一切问题和隐患,确保安装一次就位成功。
作为整个项目的控制性节点,主桥合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任务重、标准高,高压之下,项目团队应用仿真模型分析钢梁受温度影响的规律,轴线、高程的变化等,并据此制定周密的合龙方案。施工过程中,72小时连续观测气象情况,及时优化调整斜拉索索力以调整合龙口的姿态。最终实现主桥无配重合龙。这一创举,在大跨径斜拉桥建设中极为少见……
类似的案例,在3年的施工进程中并不少见。但无论遭遇什么难题,项目团队都迎难而上,巧妙化解。不仅如此,在项目建设过程中,团队还集思广益,用一个个“金点子”为大桥增光添彩。
比如,在外观设计上,大桥桥塔整体造型呈水滴状,使桥梁与环境有效融合;象牙白桥塔搭配水蓝色钢桁梁,与泉城、泉水遥相呼应;同时,新桥主塔高168.8米,与华山顶基本等高,比老桥高出100米,远观形成壮观视觉的对应效果。
再如,主墩位于河道外侧,跨大堤桥和滩地引桥都采用了钢桁梁结构,大大提高了跨越能力和防洪行洪能力;新桥主体结构采用钢桁梁结构,抗震性能好,工业化和装配化程度高,在保障安全质量的前提下,可有效减小桥梁自重,提升桥梁跨度跨越能力、减轻桥梁自重;新桥钢绞线斜拉索最大截面积127.4c㎡,受力面积和承载能力均提高了5.4倍。
在交通功能上,与老桥双向4车道、机非混行不同,济南黄河大桥新桥作为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跨径最大、钢桥总长最长的公轨分层合建桥梁,集约利用跨黄通道资源和土地资源,采用公轨合建、公铁合建等方式,统筹考虑机动车、轨道交通、非机动车、行人通行需求,能够实现所有机动车辆全年不间断通行,打造复合型跨黄通道。
此外,新桥前瞻性的预留了轨道交通7号线通道,是山东首条穿越黄河的轨道交通线路,同步实现从老桥单一交通方式到公轨两用通行能力升级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大桥将上世纪的老黄河桥、零点立交以及本世纪初的二环东高架紧密联系在一起,满足了高速公路、城市快速路、城市主干路三者之间交通转换需求,是集合城市主干路、城市快速路、轨道交通、高速公路及国家干线公路五位一体的超级综合体工程。
伴随着一个“金点子”落地,《一种斜拉桥异形塔柱施工液压爬升模板》等5项专利获批;《斜拉桥大体积混凝土塔座智能温控施工工法》获评市交通工程优秀工法;5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成绩也纷至沓来。
如今,项目已通车近两个月。从早到晚,车辆行人络绎不绝。可以预见,在大桥的连接下,省会“北起”的势头也会如川流不息的车辆一般,更加迅速,更加强劲。(马俊伟)